疳病
见《明医指掌》卷十。即疳。详疳条。
见《明医指掌》卷十。即疳。详疳条。
《内经》诊法对体表部位时划分。出《素问·脉要精微论》。详上竟上条。
证名。多因素性急躁,孕后血聚养胎,阴血益虚,肝火犯胃。症见呕吐苦水,或食入即吐,眩晕口苦等。宜清肝和胃,降逆止呕,用加味温胆汤(陈皮、半夏、茯苓、甘草、枳实、竹茹、黄芩、黄连、麦冬、芦根、姜、枣)。
见《中国药学大辞典》。为王不留行之处方名,详该条。
出《李氏草秘》。为菟丝之别名,详该条。
出《本草经疏》。指治疗诸气病证的三大治法。即补气、降气调气、破气。
见《云南中草药》。为小白撑之别名,详该条。
经外奇穴名。出《刺疔捷法》。位于迎香穴下方,当鼻唇沟之中点处。主治鼻塞,面瘫,疔疮等。沿皮刺0.3~0.5寸。
书名。1卷。金·张元素撰。约成书于13世纪。本书主要根据《灵枢·经脉》所述各脏腑的本病、标病、证候和在治疗上所用的虚补、实泄等法则,对所使用的药物作了比较系统的整理。如肺病实证用泻法,泻法又分各种情况
病名。泛指邪在筋骨或五脏较重的痹症。《灵枢·厥病》:“头痛不可刺者,大痹为恶。”《素问·四时刺逆从论》:“冬刺络脉,内气外泄,留为大痹。”张志聪注:“大痹者,风寒客于筋骨而为恶也。”又:“大痹者,脏气
病证名。见王之翰《妇科胎产百病》。即妊娠咽痛。详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