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2古典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痰包

痰包

病证名。又名匏舌、舌下痰包。即舌下囊肿。由痰火互结,留阻舌下而成。症见结肿如匏瓜状,光滑柔耎,色黄不痛,胀满舌下,妨碍饮食、语言。破之出痰涎如鸡子清,粘稠不断,或如豆渣、粉汁,反复不愈。当以利剪剪破,排尽脓涎,局部吹冰硼散,内服清热化痰之剂。用黄连温胆汤加减。与重舌条互参。《外科正宗》卷四:“痰包乃痰饮乘火流行凝注舌下,结而匏肿。绵软不硬,有防言语,作痛不安,用利剪刀当包剪破,流出黄痰;若蛋清稠粘难断,捺尽以冰硼散搽之。”

猜你喜欢

  • 溃槽

    证名。出《小儿药证直诀》。指走马牙疳患者所发生的齿槽腐烂、破溃证。参见走马牙疳条。

  • 配穴法

    指针灸临床治病时穴位相互配合的方法。常用的有:前后配穴法、俞募配穴法、表里配穴法、原络配穴法、远近配穴法、子母配穴法等。详各该条。

  • 续医说

    书名。10卷。明·俞弁撰。刊于1522年。本书仿《医说》的体例,分为原医、医书、古今名医等27类,各类更列小标题,补充引录历代文献中的医学掌故。作为《医说》的续集。

  • 健脾

    补法之一。亦称补脾、益脾。治疗脾虚、运化功能减弱的方法。用于面色萎黄、疲倦无力、饮食减少、食后腹胀、大便稀薄,舌淡苔白,脉弱等脾气虚弱证候。常用党参、莲子、白术、茯苓、山药、薏苡仁等药。方如参苓白术散

  • 眉寿堂方案选存

    医案著作。清·叶桂撰,郭维浚编。2卷。原系抄本,后收入《中国医学大成》中。上卷包括春温、时疠、暑、燥、寒、冬温、疟疾等各类时症;下卷记述妇、儿、痘疹、外科。每类病证,介绍辨证立法及处方,辨析疑似之证,

  • 阴虚夹痰喘

    病证名。见《丹溪心法·喘》。指阴血虚耗,痰气阻碍气道所致的气喘。多因血虚阳无依附而上奔,痰阻肺失清肃而气不下降所致。症见气从脐下直冲清道,痰喘不平等。治疗宜分别缓急。急则治其标,宜玄霜雪梨膏,缓则治其

  • 时计草

    见《中国药用植物图鉴》。为西番莲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时行嗽

    病名。亦名虾蟆瘟。指感受四时不正之气所致的咳嗽。以相互感染,流行一地为特点。《证治要诀·咳嗽》:“时行嗽,发热恶寒,头痛,鼻塞,气急,状如伤冷热,连咳不已。初得病,即伏枕,一二日即轻。记壬午秋,满城有

  • 风盏

    见《广西中兽医药用植物》。为宝盖草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阴经

    又称阴脉。经脉中之属阴者,包括手足三阴经、任脉、冲脉、阴维脉、阴跷脉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