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2古典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

五官之一。为听觉器官。耳的功能靠精、髓、气、血的充养,尤赖肾气的和调。耳的疾患多与肾有关,也和心、脾、肝等脏有关。手太阳小肠经、足太阳膀胱经、手少阳三焦经、足少阳胆经、足阳明胃经等经脉均循行于耳。耳与脏腑经络均有密切的联系,故耳廓有全身脏器及肢体的反应点(耳穴),通过耳穴能诊治多种疾病,并能进行针麻。《灵枢·脉度》:“肾气通于耳,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。”《素问·阴阳应象大论》:“……在脏为肾,在窍为耳。”《素问·藏气法时论》:“肝病者……气逆则头痛,耳聋不聪。”《灵枢·海论》:“髓海不足,则脑转耳鸣。”《灵枢·口问》:“耳者,宗脉之所聚也。”“肾者精神之舍,性命之根,外通于耳。”(《中藏经》)。《景岳全书》卷二十七:“耳为肾窍,乃宗脉之所聚,若精气调和,肾气充足则耳目聪明;若劳伤血气精脱肾惫必至聋聩。故人于中年之后,每多耳鸣如风雨、如蝉鸣、如潮声者,是皆阴衰肾亏而然。”故“耳者,肾之官也。”(《灵枢·五阅五使篇》)。此外《医贯》卷五:“肾开窍于耳,故治耳者以肾为主。或曰:心亦开窍于耳,何也?盖心窍本在舌,以舌无孔窍,因寄于耳,此肾为耳窍之主,心为耳窍之客尔。”

猜你喜欢

  • 啄法

    推拿手法名。见曹锡珍《外伤中医案摩疗法》。五指聚拢或稍分开,用指端快速叩击治疗部位,如鸡啄之状。

  • 痰火扰心

    证名。心在病主惊,小儿受到惊恐刺激,气结湿生,化为痰火,阻遏心窍。症见哭闹不休,打人骂人,哭笑无常,神志有时清楚或不清楚,舌红,苔白,脉滑数。治宜清火化痰。用黄连温胆汤加味。

  • 蜈蚣蒿

    见《陕西中草药》。为洋蓍草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肺风粉刺

    病名。见《外科正宗》卷四,即酒鼓鼻。详肺风及酒皶鼻条。参见粉刺条。

  • 膝头骨跌出臼

    病证名。见《疡医准绳》卷六。即髌骨因跌扑引起脱臼。详脚膝出臼条。

  • 杨用安

    【介绍】:元代医家。字存心。江西崇仁人。武昌路医学教授,治病多显效。但常以脉象推断寿夭祸福,对医学和诊断学产生了不良影响。

  • 小儿阳厥

    即小儿热厥,详小儿厥证、小儿热厥条。

  • 春温三字诀

    书名。1卷。清·张汝珍约撰于1861年。书名“春温”,实际上论述以风温为主,作者用三字诀加注的形式,阐析其证治。1935年张骥将本书所提到的温病常用治疗方剂20首,编成七言歌诀,题名《春温三字诀方歌》

  • 贲肫

    古病名。亦称贲豚。《诸病源候论·积聚病诸候》:“肾之积名曰贲肫,发于少腹,上至心下,若肫贲走之状。”详贲豚条。

  • 寒湿发黄

    病证名。见《证治汇补·黄病章》。属阴黄范畴。多由寒湿郁滞,脾阳不振,胆汁外溢所致。证见身目黄色晦暗,神疲畏寒,食欲减退,脘闷腹胀,大便不实,小便短少,舌淡苔腻,脉濡缓等。治宜温中化湿,用理中汤或茵陈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