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2古典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胎萎不长

胎萎不长

病名。亦称胎不长胎不长养荫胎卧胎妊娠胎萎燥胎弱症。指妊娠至5~6个月时,其腹形明显小于正常妊娠月份,胎儿存活而生长迟缓者。多因血寒、气血虚弱,血热所致。若素体阳虚或孕后过食寒凉之品,戕伐阳气,致血寒宫冷、阴盛阳衰、胎失温养。症见形寒怕冷,喜温畏凉,腰腹冷痛四肢不温,呕吐清涎。治宜养血温胞。方用长胎白术丸(《叶氏女科证治》炙白术川芎川椒干地黄阿胶牡蛎茯苓)。若素有宿疾,气血暗耗,或胎漏下血日久,血不养胎,或脾胃虚弱化源不足,胎失所养。症见身体羸瘦,面色萎黄或白,头晕短气,疲倦懒言。治宜益气补血养胎。方用八珍汤。若平素肝气较盛,忧郁易怒,肝郁化火,则血内蕴热而真阴耗损,致胎不长养。症见烦躁不安,潮热盗汗,夜寐梦多,口干或渴,五心烦热小便频数而赤,大便干结。治宜清热凉血安胎。方用固胎煎(《景岳全书黄芩、白术、芍药、阿胶、当归陈皮砂仁)或凉胎饮(《景岳全书》生地、黄芩、芍药、甘草、茯苓、当归、枳壳)。本病应与胎死不下鉴别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鼻疔

    病名。见《外科启玄》。即疔疮之生于鼻内者。《医宗金鉴》卷六十五:“此证生于鼻孔内,鼻窍肿塞,胀痛引脑门,甚则唇腮俱作浮肿,由肺经火毒凝结而成。”治宜大剂量清热解毒,佐以止痛排脓,临症须密切观察,预防疔

  • 伤寒论浅注

    书名。6卷。清·陈念祖撰。刊于1803年。本书按王叔和编次的《伤寒论》原文,但删去了他认为是王氏所增补的平脉辨脉篇、伤寒序例、诸可与诸不可等篇。作者于《伤寒论》注本中推崇张隐庵、张令韶二家,并按其体例

  • ①泛指五腧穴中的腧穴。《灵枢·九针十二原》:“所注为腧。”②指五脏之背腧。《灵枢·背腧》:“愿闻五脏之腧。”

  • 斗篷草

    见《广西本草选编》。为黄水芋草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折疡

    病名。指骨折及肢体损伤之证。《周礼·天官篇》:疡医“掌肿疡、溃疡、金疡、折疡之祝药劀杀之齐”的折疡,就是伤科病。详见骨折条。

  • 雀啄灸

    悬起灸之一种。将艾条燃着的一端在施灸部位上作一上一下忽近忽远的一种灸法。形如雀啄,故名。适用于昏厥急救及一般虚寒性疾病。本法热感较强,应避免灼伤皮肤。

  • 余德壎(xūn 勋)

    【介绍】:见余伯陶条。

  • 虎口

    ①两手拇指与食指之间的部位。李潆《身经通考》:“歧骨前为虎口。”②经外奇穴名。出《千金要方》。位于手背拇、食指之间,合谷穴前赤白肉际。主治烦热,头痛,眩晕,心痛,失眠,盗汗,牙痛,扁桃体炎,肩胛,手背

  • 澄茄根

    见《四川中药志》。为豆豉姜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锡饼

    病证名。出元·朱震亨《幼科全书》。指痘疮不依次起长,而一齐起发,遍身白色如钖饼形,头面浮肿的症状,属危症。但病人能食,大便坚,小便清利又无其他兼症者,宜清补解毒,用助脾快斑汤(《幼科全书》:黄芪、人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