经外奇穴名。见《经外奇穴汇编》。位于髂前上棘下方凹陷(维胞)斜下1寸处;或于维道穴斜下2寸处取穴。主治子宫下垂。直刺0.5~1寸。艾炷灸3~5壮;或艾条灸5~10分钟。
病名。见《外科大成》卷二。多因湿热下注,气血凝滞而成。症见肛门四周皮肤扁平状隆起,痛痒出水,有奇臭,甚或延及会阴部,治宜解毒为主,可服升丹合剂(小升丹2.56克,黄柏5.12克,甘草2.56克,水泛为
经外奇穴名。出《奇效良方》。位于手二、三、四、五指掌侧面,近端指骨关节横纹中点,左右计8穴。另说在二、三、四、五指掌侧面,远端指关节横纹中点(《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》);或近端指关节横纹之两头处。(《
经穴别名。出《圣济总录》。即承浆,见该条。
病证名。《圣济总录》卷一百一十:“眼睑垂缓者,以血气不足,肤腠开疏,风邪客于睑肤,其皮垂缓,下复睛轮。”即上胞下垂。详该条。
神奇外治法之一。用生附子一枚,生姜一两,同捣烂炒热,布包熨背心及胸前,将姜附捻成一饼,贴于胃口。治小儿胸有寒痰,不时昏倒者。
见《广西中药志》。为野甘草之别名,详该条。
见《中国药学大辞典》。为石斛之处方名,详该条。
见《普济本事方》卷一。又名中脏。详该条。
出元·滑伯仁《麻证新书》。即麻疹。详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