病证名。即暴厥。《史记·扁鹊仑公列传》:“中庶子曰:太子病血气不时交错而不得泄,暴发于外,则为中害。精神不能止邪气,邪气积蓄而不得泄,是以阳缓而阴急,故暴蹷而死。”参见暴厥、厥证条。
①(shí),通蚀。侵蚀、消耗、损伤。《素问·阴阳应象大论》:“壮火食气。”②(sì),同饲。供给、依靠。《素问·阴阳应象大论》:“精食气”,“形食味”。③饮食。《素问·病能论》:“食入于阴,长气于阳
【介绍】:见顾氏医镜条。
【生卒】:十七世纪下半叶至十八世纪初【介绍】:清代医家。字介石。江苏江宁人。长于儿科诸证,于1725年撰《幼科直言》一书(1726年刻行),其书简明不繁,采取直言无隐之意,并辑有儿科验方。
辨证的基本方法之一。运用阴阳、表里、寒热、虚实八纲,对病证进行分析、归纳,为施治提供依据。表里辨病位的浅深;寒热辨病证的性质;虚实辨邪正的盛衰;阴阳则是统摄其他六纲的总纲。表、热、实属阳,里、寒、虚属
书名。2卷。清·傅山撰。原系抄本,至1827年始有刊本。本书以内科杂病证治为主,分伤寒、火症、郁结等23门,每门分列病证,先论后方,末附杂方、小儿科及女科等,其中女科内容,多系《傅青主女科》所未载者。
见《贵州民间方药集》。为杜鹃花之别名,详该条。
运行于经脉中之气,亦称脉气。是先后天精气的结合物而运行、输布全身,不但指经脉的运动功能和经脉中的营养物质,而且是整体生命功能的表现。《素问·离合真邪论》:“真气者,经气也。”
经穴名。代号GB10。出《素问·气穴论》。属足少阳胆经。足太阳、少阳之会。位于颞骨乳突后上方,当天冲穴与完骨穴间平行耳后发际弧形连线的上1/3与中1/3交点处;或于耳根上缘向后入发际1寸处取穴。布有枕
病名。因劳损伤心所致。《诸病源候论·虚劳病诸候》:“心劳者,忽忽喜忘,大便苦难,或时鸭溏,口内生疮。”《三因极一病证方论·五劳证治》:“心劳实热,口舌生疮,大便闭涩不通,心满闷,小肠热。”可用泄热汤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