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2古典>中医中药>中药材>荛花

荛花
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荛花

药材名称荛花

拼音Ráo Huā

别名山皮条、白色矮陀陀、半边梅、竹腊皮、铁扇子

来源瑞香荛花Wikstroemia canescens (Wall.)Meisn.,以入药。

生境分部云南、湖南、湖北、江西、陕西。

性味辛,温。

功能主治通经活络,祛风除湿,收敛。主治跌打损伤,筋骨疼痛,腮腺炎,乳腺炎,淋巴腺炎。

用法用量1~3钱。

摘录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
《中药大辞典》:荛花

药材名称荛花

拼音Ráo Huā

出处《本经》

来源瑞香科植物荛花花朵

原形态落叶灌木,高30~90厘米,枝细长。小枝有丝状细毛。叶互生或对生,矩圆状披针形,长2.5~7.5厘米,宽1.5~2.5厘米,先端急尖,基部阔楔形,全缘,上面绿色,近无毛或疏生短柔毛,下面灰绿色,密生柔毛,叶脉隆起;叶柄长约3毫米,被细毛。花黄色,成顶生疏腋生穗状花序,或再合成圆锥花序,被细毛;无花瓣,花萼管长6~8毫米,先端4裂,裂片钝尖;花盘鳞片状线形;雄蕊2轮,花丝短;子房上位,花柱短,柱头球形。核果窄卵圆形,黑色,有丝状毛。花期5~6月。

生境分部生于山地石壁隙缝或山坡沟边较潮湿处,也有栽培者。分布湖南、湖北、陕西、江西、云南等地。

性味辛苦,寒,有毒。

①《本经》:"味苦,寒。"

②《别录》:"辛,微寒,有毒。"

归经本草求真》:"入肠胃。"

功能主治泻水饮,破积聚。治留饮,咳逆上气,水肿,症瘕痃癖。

①《本经》:"主伤寒温疟,下十二水,破积聚、大坚症瘕,荡涤肠胃中留癖、饮食,寒热邪气,利水道。"

②《别录》:"疗痰饮咳嗽。"

③《药性论》:"治咳逆上气,喉中肿满,痃癖气块,下水肿等。"

用法用量内服:煎汤,0.8~1.5钱;或入丸剂。

注意体虚无积及孕妇忌服。

复方①治肿及支满澼饮:芫花、荛花各半两,甘草大戟甘遂大黄黄芩各一两,大枣十枚。上八味,细切,以水五升,煮成一升六合。分四服,空心服,以快下为度。(《千金方》干枣汤)

②治腹中积聚邪气、寒气,消谷:甘遂一分,荛花一分,芫花一分,桂心一分,巴豆一分,杏仁一分,桔梗一分。上七味,荛花、芫花熬令香,巴豆杏仁去皮熬令变色已,各异捣,下细筛,捣合丸,以白蜜捣万杵。服如小豆一丸,日三行,长将服之。伤寒增服,膈上吐,膈下利,小儿亦服,妇人兼身亦服。忌猪肉芦笋、生葱。(《范汪方》捶凿丸)

各家论述①《本草衍义》:"张仲景《伤寒论》以荛花治利者,以其行水也;水去则利止,其意如此。然今人用时,当以意斟酌,不可使过与不及也。仍须是有是证者方可用。"

②《本草备要》:"荛花,辛散结,苦泄热,行水捷药。主治略同芫花。"

③《本经逢原》:"荛花,能破积聚症瘕,治痰饮咳逆,去咽喉肿闭。《本经》治伤寒温疟者,即苦寒以攻蕴积伏匿之邪也。言下十二经水,又治饮食寒热邪气者,以其苦寒峻利,饮食之邪亦得荡涤,而寒热自除也。"

④《本草求真》:"荛花虽与芫花形式相同,而究绝不相似,盖芫花叶尖如柳,花紫似荆,荛花苗茎无刺,花细色黄。至其性味,芫花辛苦而温,此则辛苦而寒。若论主治,则芫花辛温,多有达表行水之力;此则气寒,多有入里走泄之效,故书载能治利,然要皆属破结逐水之品,未可分途而别视也。"

摘录《中药大辞典》

《中华本草》:荛花

药材名称荛花

拼音Ráo Huā

英文名Flower of Longflower Stringbush

别名老龙树花、老虎麻花

出处1.《唐本草》:荛花,苗似胡荽,茎无刺,花细,黄色。四、五月收,与芫花全不相似也。

2.《纲目》:荛花,盖亦芫花之类,气味主治大略相近。

来源药材基源:为瑞香科植物荛花花蕾
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Wikstroemia canescens (Wall.) Meissn. [Daphne canescens Wall.]

采收和储藏:5-6月花未开时采收,晾干。

原形态荛花 落叶灌木,高30-90cm。枝细长,小枝有灰色或淡黄色柔毛,叶互生或对生;叶柄长约3mm,被柔毛;叶片长圆状披针形,长2.5-7.5cm,宽1.5-2.5cm,先端急尖,基部阔楔形,全缘,上面绿色,近无毛或疏生短柔毛,下面灰绿色,密生柔毛,叶脉隆起。花黄色,成顶生或腋生穗状花序,或再合成圆锥花序,被柔毛;花被管长6-8mm,先端4裂,裂片钝尖;花盘鳞片状线形;雄蕊8,二轮,花丝短,子房上位,花柱短,柱头球形。核果窄卵圆形,黑色,有丝状毛。花期5-6月,果期6-7月。

生境分部生态环境:生于山地石壁隙缝或山坡沟边较潮湿外,也有栽培者。

资源分布:分布于陕西、江西、湖北、湖南、云南、西藏等地。

性状性状鉴别 花冠黄色,穗花序顶生或腋生,被细毛,无花瓣,花颧管长6-8mm,先端4裂,裂片钝尖;花盘鳞片状线形。核果窄卵圆形,黑色。

性味味辛;苦;性寒;有毒

归经胃经

功能主治泻水逐饮;消坚破积。主痰饮;咳逆上气;水肿;喉中肿满;症瘕痃癖

用法用量内服:煎汤,2.5-4.5g;或入丸剂。

注意体虚无积及孕妇忌服。

各家论述1.《本草衍义》:张仲景《伤寒论》以荛花治利者,以其行水也;水去则利止,其意如此。然今人用时,当以意斟酌,不可使过与不及也。仍须是有是证者方可用。

2.《本草备要》:荛花,辛散结,苦泄热,行水捷药。主治略同芫花

3.《本经逢原》:荛花,能破积聚症瘕,治痰饮咳逆、去咽喉肿闭。《本经》治伤寒温疟者,即苦寒以攻蕴积伏匿之邪也。言下十二经水,又治饮食寒热邪气者,以其苦寒峻利,饮食之邪亦得荡涤,而寒热自除也。

4.《本草求真》:荛花虽与芫花形式相同,而究绝不相似,盖芫花叶尖如柳,花紫似荆,荛花苗茎无刺,花细色黄。至其性味,芫花辛苦而温,此则辛苦而寒。若论主治,则芫花辛温,多有达表行水之力;此则气寒,多有人里走泄之效,故书载能治利,然要皆属破结逐水之品,未可分途而别视也。

5.《本经》:主伤寒温疟,下十二水,破积聚、大坚症瘕,荡涤肠胃中留癖、饮食,寒热邪气,利水道。

6.《别录》:疗痰饮咳嗽。

7.《药性论》:治咳逆上气,喉中肿满,疙瘩气块,下水肿等。

摘录《中华本草》

猜你喜欢

  • 老虎姜

    药材名称老虎姜拼音Láo Hǔ Jiānɡ别名白药子(《宁夏中草药手册》),盘龙七、算盘七,鸡头参、山姜《陕西中草药》),惹涅(藏名)。出处《陕西中草药》来源为百合科植物卷叶黄精的根茎。春、

  • 毛瓣绿绒蒿

    药材名称毛瓣绿绒蒿拼音Máo Bàn Lǜ Rónɡ Hāo来源罂粟科绿绒蒿属植物全缘绿绒蒿Meconopsis integrifolia (Maxim.)Franch.

  • 羊角桃

    药材名称羊角桃拼音Yánɡ Jiǎo Táo别名羊角草、蛇舌草、陌上番椒、田素香、目目箭、田香蕉来源玄参科母草属植物窄叶母草Lindernia angustifolia (Bent

  • 水红木叶

    药材名称水红木叶拼音Shuǐ Hónɡ Mù Yè别名吊白叶、粉帕叶、炒面叶、揉白叶、粉桐叶、灰叶子、野灰靛叶、摸翻脸、翻脸叶、马番莲、抽刀红、捏面樟来源药材基源:为忍冬科植物水红木的叶或树皮。拉丁植

  • 三枝叶

    药材名称三枝叶拼音Sān Zhī Yè别名三叉叶、三爪皮、喜叶子来源药材基源:为木犀科植物滇素馨的根或叶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Jasminum subhumile W.W.Smith[J.subhum

  • 卷丝苦苣苔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卷丝苦苣苔药材名称卷丝苦苣苔拼音Juǎn Sī Kǔ Jù Tái别名渣加哈梧(藏名)出处《西藏常用中草药》来源为苦苣苔科植物卷丝珊瑚苣苔的全草。7~8月采收。原形

  • 苦檀子

    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苦檀子药材名称苦檀子拼音Kǔ Tán Zǐ别名苦蚕子、冲天子来源豆科鸡血藤属植物厚果鸡血藤Millettia pachycarpa Benth.,以根、叶及种子入药。根全

  • 柘木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柘木药材名称柘木拼音Zhè Mù出处《本草拾遗》来源为桑科植物柘树的木材。原形态柘树(《救荒本草》),又名:柘(《诗经》),柘桑(《淮南子》高诱注),文章树(《清异

  • 山珊瑚

    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山珊瑚药材名称山珊瑚来源兰科山珊瑚Galeola septentrionalis Reichb. f.,以全草、果实入药。生境分部浙江。功能主治类似天麻,效力较次。治淋病:果实加甘

  • 返顾马先蒿

    药材名称返顾马先蒿别名阿兰内[内蒙古]、芝麻七来源玄参科返顾马先蒿Pedicularis resupinata L.,以根入药。生境分部吉林、辽宁、陕西、甘肃、山东、安徽、四川、贵州及华北地区。性味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