见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。又名乌龙摆尾叶。为蔷薇科植物灰白毛莓Rubus tephrodes Hance的叶。分布安徽、江苏、浙江、江西、湖北、湖南、广西。酸、甘,平。止血,解毒。治外伤出血,瘰疬,痈疖疮
病证名,指小儿形体消瘦,体质羸弱。小儿脾胃脆弱,易虚易实,如果喂养不当,或患泻痢等症,损伤脾胃功能,使之食欲不佳,甚至不能饮食,影响气血生化,肌肤得不到营养,则可渐至体羸而消瘦。临床有挟冷、挟热的区别
病名。又名外喉痈。系指痈发于颏下,正咽喉以外者。多由风毒邪火挟痰循经上灼于咽喉所致。症见颏下,正咽喉之外、内外皆肿,外形如馒首,色红疼痛,有碍饮食吞咽。《喉科秘旨》卷下:“此症生于颌下天突穴之上,内外
书名。1卷。清·金冶田传,雷少逸编。刊于1883年。内容有正面(穴)图、背面(穴)图、指节图、灸盏图、灸药神方、灸法禁忌、应灸七十症(为中风、尸厥等病的灸法取穴)。书末由刘国光氏附入太乙神针方及雷火针
见南京药学院《中草药学》。为地柏枝之别名,详该条。
见麻科合璧条。
形,形体;志,情志、精神。指五种不同形志的人,发病时有不同的表现。《素问·血气形志篇》:“形乐志苦,病生于脉,……形乐志乐,病生于肉,……形苦志乐,病生于筋,……形苦志苦,病生于咽嗌,……形数惊恐,经
七怪脉之一。脉象浮数之极,有出无入,如锅中水沸,绝无根脚。
书名。8卷。清·徐大椿撰于1764年。原刊本已佚,今存本经1920年陆士谔增补注释,名《增注徐洄溪古方新解》。书中集录古代重要方剂分为通治方、风门、痹历节门、痿门、厥门等40类,共900余方。徐氏在各
针刺麻醉法之一。是在鼻针疗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针麻方法。即按针麻要求在鼻针刺激点上针刺以进行各种手术。临床上根据肺主皮毛的理论选取鼻部肺穴为各种手术的基本穴;并根据手术部位选取相应刺激点作配穴。操作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