病名。见《诸病源候论》卷三十三。又名肉色疽。系生于少腹旁腹壁上的无头疽。多因足太阴脾经气滞寒凝而成。初起坚硬如石,皮色不变,不红不热,大如拳、小如桃李,痛引腰腿,数月不溃,寒热食少,肌体尪羸,则属败症
见《杂病源流犀烛·内伤外感门》卷二十一。即桃仁红花汤,见该条。
【介绍】:见汪昂条。
出《本草图经》。为秫米之别各,详该条。
病证名。见《青囊真秘》卷一。即尘埃入目,见该条。
【介绍】:见丁泽周条。
【介绍】:清代医生。字子容。梁溪(属江苏无锡)人。精于痘科,撰《痘学真传》八卷(1732年)。
古刺法名。又称五脏刺。《灵枢·官针》:“凡刺有五,以应五脏。”以其针刺深浅部位不同,分别适应五脏有关的病变。计有半刺、豹文刺、关刺、合谷刺、输刺等五种。详各该条。
出《本草纲目》。为扁青之别名,详该条。
《灵枢经》篇名。古代对于重要文献,辄刻于玉版之上,以示珍重。篇名《玉版》,亦是珍重之意。本篇主要讨论了针刺的若干禁忌问题。例如痈疽毒内陷脏腑及其他诸病的逆象,均不宜刺。并指出针虽细物,若用之不当,只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