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介绍】:见镏洪条。
见《中药志》。为蜣螂之别名,详该条。
证名。指眼睛闭着不想睁开的症象。《素问·六元正纪大论》:“其病眩掉目瞑。”多由精气不足,或邪热内盛所致,可见于热病心烦、眩晕等病证。亦可见于病危之时,《难经·二十四难》:“三阴气俱绝者,则目眩转目瞑,
筋骨间的凹陷处。《灵枢·本输》:“注于太溪,太溪内踝之后跟骨之上陷中者也为俞。”
即割治疗法。见该条。
古病名。指一种食后即饥,胃脘疼痛的疝气。《诸病源候论》卷二十:“阴气在内,寒气客于足阳明、手少阴之络,令食竟必饥,心为之痛。故谓之饥疝。”
病名。见《医宗金鉴》卷八十八。跗骨即蹠骨,左右各五块。多因跌打,压轧所伤,通常蹠骨基底部骨折最多,体部次之。局部肿胀、疼痛,压之痛剧,可有骨声,活动受限。治宜手法整复,夹缚固定。用药详见骨折条。
病证名。见《医说》卷三。即腲腿风。详该条。
药物性能。出《本草纲目·序例》。热性药一般是向上向外,所以没有沉降的作用。但亦有例外,如巴豆性热,能向下通大便。
医治病人。包括精神治疗及各种医疗措施,以达到病人恢复健康的目的。它体现了辨证论治和运用理法方药的过程。《素问·阴阳应象大论》:“治病必求于本。”《素问·移精变气论》:“今世治病,毒药治其内,针石治其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