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2古典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黄汗

黄汗

病名。《金匮要略·水气病脉证并治》:“黄汗之为病,身体肿,发热,汗出而渴,状如风水,汗沾衣,色正黄如蘖汁,脉自沉……”可伴两胫冷,身疼重,腰髋弛痛或小便不利等。由汗出入水壅遏营卫,或脾胃湿热郁伏熏蒸肌肤引起。治宜实卫和营,行阳益阴,方用芪芍桂酒汤桂枝加黄芪汤等。本病在《金匮要略》属水气篇而与风水、历节等不同,并指出:黄汗“汗出已反发热者,久久其身必甲错;发热不止者,必生恶疮。若身重,汗出已辄轻者,久久必身瞤,瞤即胸中痛”。《千金要方》以本病为五疸之一。《圣济总录》卷六十一:“其证使人身体虚浮,骨节疼痛,发热汗出而不渴者是也。”后世医书如《证治准绳》、《症因脉治》等以黄汗身肿者属水肿门,黄汗身不肿者属黄疸门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绛雪园得宜本草

    见得宜本草条。

  • 痧气

    病名。即痧证。又称痧胀、痧秽。《通俗伤寒论·伤寒兼痧》:“日间触闻臭秽,夜间露宿贪凉,其大要也,夏秋最多。缓则寒湿凝滞于脉络,或湿热郁遏于经隧;急则鼻闻臭毒而阻逆上气,或内因食积而壅塞中气,皆能气胀成

  • 脑痛

    病证名。指外邪入脑而致的头脑剧痛。见《中藏经》卷中。《脉因证治·头目痛》:“脑痛。乃风热乘虚而入于脑,以辛凉之药散之行之。……羌活汤,治风热壅盛,上攻头目,昏眩疼痛及脑疼。”《医钞类编》卷十二:“冬月

  • 姜抚

    【介绍】:唐医生。号冲和先生。宋州(今河南商丘)人。自言通“仙人不死之术”,隐居不出。开元末(约741年),应召至东都(今河南洛阳),舍集贤院。因言长服太湖常春藤及终南山旱藕可致延年而得宠信,擢银青光

  • 人参补胃汤

    《审视瑶函》卷二方。羌活、独活各六分,白芍药、生地黄、泽泻各三分,人参、茯苓、炙甘草、白术、黄芪、熟地黄(酒洗)、当归身各四分,柴胡、防风各五分。为粗末,水煎服。治伤寒愈后,余邪不散,上走空窍,眼目瘾

  • 酒疸

    五疸之一。亦称酒黄疸,见《金匮要略·黄疸病脉证并治》。多因饮酒过度,湿热郁蒸,胆热液泄所致。《寓意草·论钱小鲁嗜酒积热之证》:“热淫内炽……,故胆之热汁,满而溢出于外,以渐渗于经络,则身目俱黄,为酒疸

  • 走方医

    【介绍】:见铃医条。

  • 周学海

    【介绍】:清代医家。字澂之。安徽建德人。曾中进士,后官至浙江后补道。潜心医学,论脉尤详。服膺张璐、叶桂之说。生平校刊医书颇多,在《周氏医学丛书》中,有周氏亲撰《脉义简摩》、《诊家直诀》等四种脉学专著。

  • 红四方藤

    见《广西中草药》。即四方藤,详该条。

  • 古今医鉴

    综合性医书。16卷(原作8卷)。明·龚信纂辑,龚廷贤续编,王肯堂订补。撰年不详。本书首论脉诀、病机、药性、运气四篇,作为学习临证的理论基础;以下分述各科病证证治,内科分诸中、诸伤、虚损、疟疾、痢疾、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