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2古典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黄膜上冲

黄膜上冲

病证名。见《世医得效方》卷十六。“在风轮下际,……有翳色黄,与凝脂翳同一气脉,但凝脂翳在轮外生,点药可去。此在膏内,邪热蒸起,点药所不能除,若漫及瞳神,其珠必损”(《张氏医通》卷八)。因脓多黄而状似膜,故名黄膜上冲。即黄液上冲。详该条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胡甘伯

    【介绍】:见胡澍条。

  • 磨风丸

    《医宗金鉴·外科心法要诀》卷七十三方。豨莶草、炒牛蒡子、麻黄、苍耳草、细辛、川芎、当归、荆芥、蔓荆子、防风、车前子、威灵仙、天麻、何首乌、羌活、独活各一两。为细末,酒打面糊为丸,梧桐子大,每服六十至七

  • 清咽凉膈散

    《疫喉浅论》卷下方。天花粉、栀子、玄参、浙贝母、薄荷、黄芩、黄连、金银花、大黄、风化硝、犀角、连翘。加竹叶二十片,水煎,入蜜一匙和匀服(或加入中黄)。治疫喉腐烂,痧点红赤,神烦气促,口渴,脉数,灼热,

  • 梦泄

    病名。见《外台秘要·虚劳》。亦称梦。即梦遗。详该条。

  • 胁痛

    证名。指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。出《素问·缪刺论》。《赤水玄珠》卷四:“胁痛有风寒,有食积,有痰饮,有死血,有虚,有气郁,有火,当分条类析,明别左右施治。”《济生方·胁痛》:“多因疲极嗔怒,悲哀烦恼,谋

  • 阴证似阳

    真寒假热证的别称。《景岳全书·传忠录》:“寒热有真假者,阴证似阳。”多因阴盛之极,虚阳外露所致。《医宗必读·疑似之症须辨论》:“阴盛之极,往往格阳,面红目赤,口舌裂破,手扬足掷,语言错妄,有似乎阳也。

  • 两气

    ①真气与邪气。《灵枢·胀论》:“真邪相攻,两气相搏,乃合为胀也。”②两种邪气。《素问·痹论》:“阳气少,阴气盛,两气相感,故汗出而濡也。”

  • 板牙

    ①指门牙。详该条。②病证名。为隐约见于新生儿齿龈粘膜下的白色斑块。可妨碍吮乳而引起啼哭。治法见马牙条。

  • 小儿食癥

    病证名,出《太平圣惠方》第八十八卷。由于小儿脾胃娇嫩,饮食生冷粘滞食物,困阻脾胃,不能消化,因而胶滞其间与血气相搏而成。症见乳食减少,腹内结块不散,日渐长大,坚固不移,并有胁下刺痛,恶心呕逆等。体弱者

  • 口臭

    指口内呼出秽浊的臭气。又名口气、口殠。《诸病源候论·口臭候》:“口臭,由五脏六府不调,气上胸鬲。”《杂病源流犀烛·口齿唇舌病源流》:“虚火郁热,蕴于胸胃之间,则口臭,宜加减甘露饮,或心劳味厚之人,亦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