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2古典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黄芪丸

黄芪丸

①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卷五方。黄芪白蒺藜川楝子、炒茴香、炮川乌赤小豆、炒地龙防风各一两,乌药二两。为细末,酒煮面糊为丸,梧桐子大,每服十五丸,温酒或盐汤送下,妇人醋汤送下。治肾脏风虚,头面虚浮,头昏耳鸣,项背拘急,腰脚疼痛,行步艰难,百节酸疼,不得屈伸,四肢无力,遍身烦麻,瘫痪风痹,脚膝生疮,小便滑数,及妇人血风。②《济生方》卷八方。煨榼藤子肉五钱,续断(酒浸)、黄芪、贯众、炮附子、枯矾、刺猬皮(烧灰)、当归(酒浸)、阿胶(蛤粉炒)各一两,麝香(另研)一字。为细末,米糊为丸,梧桐子大,每服七十丸,空腹米汤送下。治五痔出血疼痛。③《张氏医通》卷十四方。黄芪、人参熟地黄茯苓山茱萸薏苡仁各一两,炒酸枣仁羌活、当归身、枸杞子羚羊角各七钱五分,桂心、防风、远志(甘草制)各半两。为细末,炼蜜为丸,梧桐子大,每服五十至七十丸,半饥时温酒送下。治剧劳筋脉拘挛,疼痛少寐。④《杂病源流犀烛·身形门》卷二十九方。黄芪、乌药、地龙、茴香、川楝肉、川椒、防风、赤小豆、白蒺藜、海桐皮威灵仙陈皮等分。共为细末,酒糊为丸,每服三十丸,空腹温酒送下。治肾脏虚风,攻注手足头面,麻痹痛痒,或生疥疮臁疮焮肿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经水无常

    见单南山《胎产证治录》。即月经不调。详该条。

  • 热结腹痛

    证名。指热邪内积所致的腹痛。《症因脉治》卷四:“热结腹痛之症,身热腹热,烦躁不寐,时作时止,痛则汗出,或痛而作声,或痛而一汛即欲下痢,一利即止。此热积腹痛之症也。”多因心肝火动,煎熬于内,或饮食不节,

  • 舌蕈

    病名。《梅氏验方新编》第一集:“舌蕈,生舌上,出血不止,即不救。”即舌癌。见舌岩条。

  • 骨毒滞疮

    病名。出《外科启玄》卷六。即箕门痈。见该条。

  • ①形容水自下而上,似泉水上涌。如涌水、涌泉。《素问·气厥论》:“肺移寒于肾,为涌水。”《素问·大奇论》:“脉至如涌泉。”②呕吐上涌。《素问·六元正纪大论》:“少阳所至,为喉痹、耳鸣、呕涌。”《素问·阴

  • 数动一代

    ①脉搏跳动数次歇止一次。《灵枢·根结》:“五十动而不一代者,五脏皆受气,……不满十动一代者,五脏无气。”②数脉而有歇止。《素问·脉要精微论》:“数动一代者,病在阳之脉也。”

  • 皮肤

    参见皮毛条。

  • 产后呕逆不食

    病证名。出《妇人良方大全》卷二十一。多因产后劳伤脏腑,寒邪乘于脾胃,气逆呕吐;瘀血上冲,胃失和降;或痰浊中阻,胃气上逆所致。寒邪乘于脾胃者,治宜温中散寒,方用温胃丁香散(当归、白术、炮姜、丁香、人参、

  • 栎树皮

    出《日华子诸家本草》。为橡木皮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箕门

    ①古代全身遍诊法三部九候部位之一。为足太阴之动脉,即下部人,以候脾胃之气。②经穴名。代号SP11出《针灸甲乙经》。属足太阴脾经。位于大腿内侧,髌骨内上缘上8寸,缝匠肌之内侧;或于血海穴直上6寸处取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