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2古典>中医中药>中药材>竹柏

竹柏

药材名称竹柏

拼音Zhú Bǎi

出处1.《纲目》木部柏条载:“峨眉山中,一种竹叶柏身者,谓之竹柏。”2.《植物名实图考》罗汉松条载:“考《益部方物记》,竹柏叶繁长,而箨似竹。如以箨为落叶则甚肖,若以为笋箨则绝不类,存以俟考。”以上所述均近似本种。

来源药材基源:为罗汉松科植物竹柏的叶。
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odocarpus nagi(Thunb.)Zoll.et Mor.ex Zoll.[Myrica nagi Thunb.]

采收和储藏:全年可采,洗净,鲜用或晒干。

原形态常绿乔木,高达20m。树皮近光滑,红褐色或暗紫红色,成小块薄片脱落;枝开展,树干广圆锥形。叶交互对生或近对生,排成2列,厚革质,长卵形或椭圆状披针形,长3.5-9cm,宽1.5-2.8cm,无中脉而有多数并列细脉,上面深绿色,有光泽,下面浅绿色,先端渐窄,基部楔形,向下窄成柄状。雌雄异株;雄球花穗状,常分枝,单生叶腋,长1.8-2.5cm,梗较粗短;雌球花单生叶腋,稀成对腋生,基部有数枚苞片。种子球形,直径1.2-1.5cm,成熟时假种皮暗紫色,有白粉,梗长7-13cm,上有苞片脱落的痕迹,骨质外种皮黄褐色,先端圆,基部尖,其上密被细小的凹点,内种皮膜质。花期3-4月,种于10月成熟。

生境分部生态环境:散生于低海拔常绿阔叶林中。

资源分布:分布于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台湾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、四川等地。

化学成分竹柏叶含竹柏内酯(nagilactone)A、B、C、D、E,催吐萝芙木醇(vomifoliol),15-甲氧基竹柏内酯(15-methoxynagilactone)D, 3-脱氧-2α-羟基竹柏内酯(3-deoxy-2α-hy-droxynagilactone)E,3-表竹柏内酯(3-epinagi1actone)C。 木材含陶塔酚(totarol),双联陶塔酚(podototarin),16-羧基陶塔酚(16-carboxyltotarol),β-谷甾醇(β-sitosterol)。

功能主治止血;接骨。主外伤出血;骨折

用法用量外用:适量,鲜品捣敷;或干品研末调敷。

复方因其叶似竹叶,而树枝干如柏树,故名竹柏。

摘录《中华本草》

猜你喜欢

  • 水紫菀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水紫菀药材名称水紫菀拼音Shuǐ Zǐ Wǎn别名山苦菜(《黄山植物的研究》)。出处《陕西中草药》来源为菊科植物高株山莴苣的根。6月采挖,晒干备用。原形态多年生草本,高80~150厘米

  • 犀牛皮

    药材名称犀牛皮拼音Xī Niú Pí出处《纲目拾遗》来源为犀科动物印度犀等的皮。原形态动物形态详"犀角"条。炮制将原药洗净,烘熟切片,晒干。功能主治①《物理小识

  • 剪刀草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剪刀草药材名称剪刀草拼音Jiǎn Dāo Cǎo别名塔花(《植物学大辞典》),玉如意(《苏州本产药材》),山薄荷、土薄荷(《泉州青草药》),野薄荷(《泉州本草》),野仙人草、小叶仙人草

  • 风寒草

    药材名称风寒草拼音Fēnɡ Hán Cǎo别名临时救、过路黄、小过路黄、胡氏排草、对生黄花叶、小风寒、红头绳、黄花珠、九莲灯、大疮药、爬地黄黄出处清代《植物名实图考》隰草类载有"临时救",云:"&he

  • 猴接骨草

    药材名称猴接骨草拼音Hóu Jiē Gǔ Cǎo来源药材基源:为荨麻科植物短叶赤车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ellionia brevifolia Benth.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收,洗净,鲜用

  • 老蛇头

    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老蛇头药材名称老蛇头拼音Lǎo Shé Tóu来源葫芦科老蛇头Thladiantha verrucosa Cogn. ex Oliv.,以全草入药。生境分部贵州

  • 一把蔑

    药材名称一把蔑拼音Yì Bǎ Miè英文名Root or stem of Delavay Rockvine别名乌蔹莓出处出自《云南思茅中草药选》来源药材基源:为葡萄科植物七叶崖爬藤,攀援灌木。茎藤棕黑

  • 母草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母草药材名称母草拼音Mǔ Cǎo别名四方草、小叶蛇针草、铺地莲(广州部队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),四方拳草、蛇通管、气痛草(广州空军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)。出处广州部队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来源

  • 牛屎树

    药材名称牛屎树拼音Niú Shǐ Shù别名桤木皮(《天宝本草》),罗拐木、菜壳蒜(《贵州民间药物》)。出处《贵州民间药物》来源为桦木料植物桤木的嫩叶及树皮。全年可采。原形态落叶乔

  • 石龙芮子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石龙芮子药材名称石龙芮子拼音Shí Lónɡ Ruì Zǐ别名鲁果能、地椹(《本经》),天豆(《吴普本草》),石能(《别录》),芮子(《本草拾遗》)。出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