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2古典>中医中药>中药材>野苋菜

野苋菜
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野苋菜

药材名称野苋菜

别名细苋、白苋

来源苋科苋属植物绿苋Amaranthus viridis L.,以全草及根入药。夏秋采收,洗净晒干。

性味甘、淡,微寒。

功能主治清热利湿。用于细菌性痢疾,肠炎,乳腺炎,痔疮肿痛。

用法用量1~2两。

摘录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
《中药大辞典》:野苋菜

药材名称野苋菜

拼音Yě Xiàn Cài

出处滇南本草

来源为苋科植物凹头苋全草种子。夏、秋采收全草或根,鲜用或晒干;秋季果熟时采收种子。

原形态一年生草本,高10~80厘米。茎斜上,基部分枝,微具条棱,无毛,淡绿色至暗紫色。叶片卵形或菱状卵形,长1.5~4.5厘米,宽1~3厘米,顶端钝圆而有凹缺,基部阔楔形,全缘;叶柄长1~3.5厘米。花簇生叶腋,后期形成顶生穗状花序;苞片干膜质,矩圆形;花被片3,细长圆形,先端钝而有微尖,向内曲;雄蕊3;柱头3或2,线形。胞果球形或宽卵圆形,略扁,近平滑或略具皱纹,不开裂。花期6~7月。

本种与野苋极相似,但本种的果实不开裂,而该种的果实通常环状横裂。

生境分部生于田野、路旁、村边。分布我国南北各地。

性味甘,凉。

①《滇南本草》:"性微温,味咸。"

②《福建中草药》:"甘,凉。"

功能主治清热解毒。治痢疾,目赤,乳痈,痔疮。

①苏轼《物类相感志》:"蜂叮痛,以野苋菜捣敷之。"

②《滇南本草》:"白者去肺中痰结,赤者破肠胃中血积。赤白同用,打肚腹毛发之积,消虫积,杀寸白虫,下气。洗皮肤瘙痒、皮肤游走之风。"

③《中国药植图鉴》:"缓和止痛、收敛、利尿、解热;种子能利尿、明目。"

④《福建中草药》:"清热解毒。"

用法用量内服:煎汤,0.5~4两。外用:捣敷。

复方①治痢疾:鲜野苋根一至二两,水煎服。

②治肝热目赤:野苋种子一两,水煎服。

③治乳痈:鲜野苋根一至二两,鸭蛋一个,水煎服;另用鲜野苋叶和冷饭捣烂外敷。

④治痔疮肿痛:鲜野苋根一至二两,猪大肠一段,水煎,饭前服。

⑤治蛇头疔:鲜野苋叶和食盐捣烂敷患处。

⑥治毒蛇咬伤:鲜野苋全草一至二两,捣烂绞汁服;或鲜全草一两,杨梅鲜树皮三钱,水煎调泻盐三钱服。(选方出《福建中草药》)

临床应用治疗甲状腺肿大:取鲜野苋菜根、茎2两,猪肉2两(或用冰糖5钱),水煎,分两次饭后服。轻者1周,重者3周即可见效。

摘录《中药大辞典》

《中华本草》:野苋菜

药材名称野苋菜

拼音Yě Xiàn Cài

别名野苋、光苋菜

出处出自《滇南本草

来源药材基源:为苋科植物凹头苋和反枝苋的全草或根。
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1.Amaranthus lividus L.[A.blitumauct. Non L.」。

2.Amaranthus retroflexus L.

采收和储藏:春、夏、秋季采收,洗净,鲜用。

原形态1.一年生草本,高10-30cm。茎斜上,基部分枝,微具条棱,无毛,淡绿色至暗紫色,上部暗红带绿,平卧上升。单叶互生;叶柄长1-3.5cm;叶片卵形或菱状卵形,长1.5-4.5cm,宽1-3cm,先端凹缺或钝,基部阔楔形,全缘或稍呈波状。花单性或杂性,花小;簇生叶腋或成顶生穗状花序或圆锥花序;苞片干膜质,长圆形;花被片3,细长圆形,先端钝而有微尖,向内曲;雄蕊3;柱头3或2,线形,果熟时脱落。胞果扁卵形,不裂,近平滑或略具皱纹。种子环形,黑色至黑褐色,边缘具环状边。花期7-8月,果期8-9月。

2.一年生草本,高20-80cm。茎直立,粗壮,单一或分枝,稍具钝棱,密生短柔毛。叶柄长1.5-5.5cm,有柔毛。叶片菱状卵形或椭圆状卵形,长5-12cm,宽2-5cm,先端微凸,具小芒尖,基部楔形,两面和边缘有柔毛;花单性或杂性,集成顶生和腋生的圆锥花序;苍片和小苞片干膜质,钻形,长4-6mm,花被片5,白色,具一淡绿色中脉;雄花的雄蕊比花被片稍长;雌花柱3,内侧有小齿。胞果扁球形,小,淡绿色,盖裂,包裹在宿存花被片内。种子近球形,棕色或黑色,边缘钝。花期7-8月,果期8-9月。

生境分部生态环境:1.生于庭园、路边等处。

2.生于旷野、田间或村舍附近草地。

资源分布:1.分布于全国各地。

2.分布于东北、华北、西北及山东、台湾、河南等地。

性状性状鉴别(1)凹头苋主根较直。茎长10-30cm,基部分枝,淡绿色至暗紫色。叶片皱缩,展平后卵形或菱状卵形,长1.5-4.5cm,宽1-3cm,朱端凹缺,有1芒尖,或不显,基部阔楔形;叶柄与叶片近等长。稳状花序。胞果扁卵形,不裂,近平滑。气微,味淡。

(2)反枝昆 主根较直。茎长20-80cm,稍具钝棱,被短柔毛。叶片皱缩,展平后菱状卵形或椭圆形,长5-12cm,宽2-5cm,先端微凸,具小凸尖,两面和边缘有柔毛;叶柄长1.5-5.5cm。圆锥花序。胞果扁卵形,盖裂。气徽,味淡。

化学成分1.凹头苋全草含苋菜红甙(amarantin)[1],叶含锦葵花素-3-葡萄糖甙(malvidin-3-glucoside)和芍药花素-3-葡萄糖甙(peonidin-3-glucoside)[2]。

2.反枝苋 全草含饱和的和不饱和的脂肪酸有亚麻酸(linolenis acid),棕榈酸(palmitic acid),亚油酸(linoleic acid),油酸(oleic acid),硬脂酸(stearic acid)和肉豆蔻酸(myristic acid)[3]。叶含谷氨酸(glutamicacid),天冬氨酸(aspartic acid),蛋氨酸(methionine),组胺酸(histidine),葡糖胺(glucosamine),半乳糖胺(galactosamine)[4]。组织培养的挥发油分析有顺-3-己烯-1-醇(cis-3-hexen-1-ol).1-乙醇(1-hexanol),反-2-已烯-1-醇(trans-2-hexen-1-ol)[5]

性味甘;性微寒

归经大肠;小肠经

功能主治清热解毒;利尿。主痢疾;腹泻;疔疮肿毒;毒蛇咬伤;蜂螫伤;小便不利;水肿

用法用量内服:煎汤,9-30g;捣汁。外用:适量,捣敷

复方①治痢疾:鲜野苋根一至二两,水煎服。②治肝热目赤:野苋种子一两,水煎服。③治乳痈:鲜野苋根一至二两,鸭蛋一个,水煎服;另用鲜野苋叶和冷饭捣烂外敷。④治痔疮肿痛;鲜野苋根一至二两,猪大肠一段,水煎,饭前服。⑤治蛇头疔:鲜野苋叶和食盐捣烂敷患处。⑥治毒蛇咬伤:鲜野苋全草一至二两,捣烂绞汁服;或鲜全草一两,杨梅鲜树皮三钱,水煎调泻盐三钱服。(选方出《福建中草药》)

各家论述1. 苏轼《物类相感志》:蜂叮痛,以野宽菜捣敷之。

2.《滇南本草》:白者去肺中痰结,赤者破肠胃中血积。赤白同用,打肚腹毛发之积,消虫积,杀寸白虫,下气。洗皮肤瘙痒、皮肤游走之风。

3.《中国药植图鉴》:缓和止痛、收敛、利尿、解热;种子能利民、明目。

4.《福建中草药》:清热解毒。

临床应用治疗甲状腺肿大。取鲜野苋菜根、茎2两,猪肉2两(或用冰糖5钱),水煎,分两次饭后服。轻者1周,重者3周即可见效。

摘录《中华本草》

猜你喜欢

  • 跳八丈

    药材名称跳八丈别名藤子杜仲、银丝杜仲、软皮树、橡胶藤、臭匙羹藤来源萝藦科匙羹藤属植物华宁藤Gymnema foetidum Tsiang,以根入药。四季可采,洗净切段,鲜用或晒干。性味辛、涩,微温。功

  • 细叶乌蔹莓

    药材名称细叶乌蔹莓别名红母猪藤、母猪菜、五叶藤、五龙草、五爪金龙来源葡萄科细叶乌蔹莓Cayratia tenuifolia (Heyne) Gagnep.,以全株入药。生境分部云南。性味淡,寒。功能主

  • 一枝蒿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一枝蒿药材名称一枝蒿拼音Yì Zhī Hāo别名蜈蚣草(《分类草药性》),乱头发(《贵州民间方药集》),一支蒿、飞天蜈蚣(《贵阳民间药草》),羽衣草(《贵州草药》),千条蜈蚣

  • 牛马藤

    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牛马藤药材名称牛马藤拼音Niú Mǎ Ténɡ别名牛麻藤、老鸦藤、黎豆藤、过山龙、乌通[四川]、常春油麻藤来源豆科油麻藤属植物常绿油麻藤Mucuna sempe

  • 金草

    药材名称金草拼音Jīn Cǎo别名糖果草、白莲花、竹叶草、牛脷草来源药材基源:茜草科植物金草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Hedyotis acutangula Champ.ex Benth.[Olde

  • 油棕根

    药材名称油棕根拼音Yóu Zōnɡ Gēn来源药材基源:为棕榈科植物油棕的根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Etaeis guineensis Jacq.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挖,洗净,切段,晒干。原形态油棕,

  • 黄鳝藤

    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黄鳝藤药材名称黄鳝藤拼音Huánɡ Shàn Ténɡ别名勾儿茶来源鼠李科勾儿茶属植物多花勾儿茶Berchemia floribunda Brongn

  • 盐麸叶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盐麸叶药材名称盐麸叶拼音Yán Fū Yè出处《开宝本草》来源为漆树科植物盐肤木的叶。原形态植物形态详"盐麸子"条。化学成分含槲皮甙、没食子酸甲

  • 鸢嘴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鸢嘴药材名称鸢嘴拼音Yuān Zuǐ出处《四川中药志》来源为鹰科动物鸢的嘴。原形态动物形态详"鸢脚爪"条。功能主治磨水服,治小儿惊风。摘录《中药大辞典》《中华本草》

  • 天竹黄

    药材名称天竹黄拼音Tiān Zhú Huánɡ别名竹黄、天竺黄、竹膏、竹糖出处本品始载于《蜀本草》,原名竹黄。1.韩保升曰:“《图经》云:竹节间黄白者,味甘,名竹黄。”2.《日华子》谓:“此是南海边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