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2古典>中医中药>中药方剂>大黄消石汤

大黄消石汤

金匮要略》卷中:大黄消石汤

药方名称大黄消石汤

处方大黄黄柏消石各12克栀子15枚

功能主治主黄疽腹满,小便不利而赤,自汗出。

用法用量上四味,用水1.2升,煮取400毫升,去滓,纳消石,更煮取200毫升,顿服。

摘录金匮要略》卷中

《金匮》卷中:大黄消石汤

药方名称大黄消石汤

别名大黄黄柏栀子芒消汤、大黄汤、大黄黄柏栀子消石汤、大黄黄柏汤、消黄汤

处方大黄4两,黄柏4两,消石4两,栀子15枚。

功能主治湿热黄疸,黄色鲜明如橘色,腹满汗出,口渴,大便秘,小便不利,苔黄腻,脉沉实或滑数;或湿热淋浊等。嘈杂,胸中煎熬,腹满有块,二便不利,或口中觉苦辛酸威等,此症后为膈噎者。

用法用量大黄黄柏栀子芒消汤(《脉经》卷八)、大黄汤(《千金翼》卷十八)、大黄黄柏栀子消石汤(《外台》卷四)、大黄黄柏汤(《普济方》卷一四二)、消黄汤(《杂病源流犀烛》卷十六)。①《金匮玉函要略述义》按:消石,即火消。②《金匮要略今释》:消石,《脉经》、《千金》并作芒消,日医亦多用芒消,盖非。宋本、俞桥本,消石并误作滑石

各家论述1.《金匮要略论注》:此为黄疸有里无表者言之,谓疸色黄,见于表矣,乃腹满,小便不利且赤,里热可知。黄疸最难得汗,乃自汗,则表从汗解,故曰此为表和里实。实者邪也,有邪则宜去,故主大黄消石汤。大黄消石解气血中之实热,黄柏苦寒主下焦,栀子虽轻浮在上,能使里热从上而下,故以为使,且轻浮则与郁结相宜也。

2.《金鉴》引李彣:腹满、小便不利而赤,里病也;自汗出,表和也。里病者,湿热内甚,用栀子清上焦湿热,大黄泻中焦湿热,黄柏清下焦湿热,消石则于苦寒泻热之中,而有燥烈发散之意,使药力无所不至,而湿热悉消散矣。

临床应用黄疸:获原辨藏患黄疸,更数医,累月不见效。发黄益甚,周身如橘子色,无光泽,带黯黑,眼中黄如金色,小便短少,色黄如柏汁,呼吸迫促,起居不安。求治于予,乃以指头按胸肋上,黄色不散,此疸证之尤重者也。乃合茵陈蒿汤、大黄消石汤,作大剂,日服三四帖。及三十日,黄色才散去,小便清利而全愈。

摘录《金匮》卷中

猜你喜欢

  • 半夏十味汤

    药方名称半夏十味汤处方半夏5两(熊州者,汤洗去滑,汁尽),干姜3两,吴茱萸2两,桂心1两,白术3两,细辛3两,柴胡3两,牡丹皮3两,大黄5两,芒硝2两。制法上切。功能主治天行病。服生芦根等8味饮子饮之

  • 国寿散

    药方名称国寿散处方百草霜15钱,飞罗面20钱,生姜汁5钱。功能主治跌打损伤。用法用量上药以酒和匀,贴纸上,用火针熨其上。摘录《中国接骨图说》

  • 葫芦丹

    药方名称葫芦丹处方结顶掣腰干葫芦(姜汁炒)4两,细辛2两,川甘松2两,生明矾1两,皂矾(醋制)2两,生大黄4两,木瓜(姜汁炒)4两,木通4两,木香1两,滑石4两,芫荽4两,姜皮1两。制法上为极细末,水

  • 兔肝丸

    药方名称兔肝丸处方兔肝60克(炙微黄)防风23克(去芦头)玄参30克 白茯苓30克羚羊角屑23克人参23克(去芦头)决明子90克车前子30克地骨皮15~23克枳壳15克(麸炒微黄,去瓤)黄耆30克(锉

  • 羌活胜风汤加减

    药方名称羌活胜风汤加减处方羌活6克,防风10克,桔梗10克,荆芥10克,白芷10克,柴胡10克,前胡10克,黄芩10克,菊花10克,蝉蜕10克,板蓝根10克,甘草3克。功能主治祛风为主,清热为辅。主肺

  • 鳖甲胶

    药方名称鳖甲胶处方鳖甲1600两,阿胶240两,冰糖80两,黄酒48两,香油24两。制法先将鳖甲浸泡7天,清水洗刷后取出,下锅煮之,和以上的原料浓缩成胶,装槽散热,凝固后再去槽,切成小块长方形,每斤干

  • 胶粉散

    药方名称胶粉散处方烟胶30克燕窝土9克轻粉2克 枯矾1.5克制法上药共研为末。功能主治治燕窝疮。用法用量熟油凋搽患处。摘录《外科启玄》卷十二

  • 橘蒜丸

    药方名称橘蒜丸处方大蒜(去皮,每瓣攒一窍,入去壳巴豆1粒,用湿纸裹,煨熟,去巴豆不用)。制法用蒜捣成膏,入橘红末与蒜膏一味杵成剂,为丸如梧桐子大。功能主治心腹痞胀。用法用量每服30-50丸,米饮、姜汤

  • 白玉蟾浴汤

    药方名称白玉蟾浴汤处方苍耳子、防风、荆芥、马鞭子草、紫苏、苦参、金银花、白芷、遍地香、泽兰。功能主治麻风,手足及遍身有肿块成疮,或冷麻者。用法用量将各药烧汤洗涤,如烂者,日洗1-2次。摘录《解围元薮》

  • 玉池散

    《宋·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:玉池散药方名称玉池散处方当归(去芦)、伞本地骨皮、防风、白芷、槐花(炒)、川芎、甘草(炙)、升麻、细辛(去苗),各等分。炮制上为末。功能主治治风蛀牙痛,肿痒动摇,牙